鋼骨結構

房屋建築之一種方式,此法多用於樓層較高的建築。一般而言,建築構造可分為兩類,鋼骨結構建築一般用於樓層較高之建築,雖然有施工期間較短、防震係較高之優點,但每坪建築成本也較高。而鋼筋混凝土建築的每坪建造成本較低,但依樓層的高度不同,每坪建造成本也會有所差異,大體上樓層越高,每坪平均建造成本也越高。

陳生金他所發明的「高韌性鋼骨樑柱接頭技術」,延展性比傳統接頭高出三倍以上,大大提高建築結構的耐震性能,十年前就取得我國、美國、日本及歐盟等多國專利,隨著全球大地震頻傳,越來越受國內外營建界重視。 鋼骨結構因具有韌性,被認為比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更耐震,但陳生金早年在實驗室模擬地震時便發現,若有大地震來襲,鋼樑與鋼柱的接頭容易發生斷裂,亟待改善。起初陳生金採用「在鋼樑上外加鋼板」的方式來改良樑柱接頭,模擬地震實驗卻顯示效果不彰,促使他回到材料力學的原點去鑽研鋼板的材料特性,發現鋼板要發揮耐震塑性跟形狀大有關連,為抵銷地震對樑柱「一壓一拉」的外力,陳生金把原本直通形的鋼板,在靠近鋼柱處削出宛如腰身的形狀,成功分擔與消散地震能量,讓樑柱接頭在模擬地動加速度高達一千兩百gal時也安然無恙(gal專門用來表示地震搖晃強度,單位為cm/秒平方,自由落體的物體加速度是九百八十gal,九二一地動加速度最高約一千gal)。此技術剛發表時並未獲得重視,很多人不相信鋼樑的鋼板削過以後韌性更強,也認為鋼骨結構已夠耐震無須再加工。 直到一九九四年北美大地震和九五年阪神大地震,許多鋼骨結構大樓的樑柱接頭紛紛斷裂,國際營建業才重新正視陳生金的發明,今年陳生金參加美國鋼結構協會年會時,還發現已有機械廠商拿他的技術當廣告,標榜該公司生產的全自動切割機可輕易將鋼板削成他發明的高韌性形狀。